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动态

【“有解思维”看淄博㉒】​打造“E+巡回法庭”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发布日期: 2021-12-2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造“E+巡回法庭”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近年来,淄博市法院以全覆盖、一体化布局“E+巡回法庭”为依托,推动构建“党建引领、智慧诉服、E+四联”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全力打造“新时代马锡五式人民法庭”品牌,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相关做法得到最高法院、省高院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并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宣传推介。2021年1至11月,全市29处人民法庭结案率90.81%,同比提升3.93个百分点;平均办案天数36.63天,同比减少15.26天;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1.79%,上诉案件发改率8.12%、调撤率66.99%。全市法院收案数量同比下降17.69%,实现“收案下降、质效提升”的良好效果。

一、推进“全域融入”党建引领,做优做强基层政权功能定位

一是突出人民法庭基层政权组织属性。以“规范型、服务型、量化型”“三型党建”为统领,开展党建+服务融“心”、党建+质效融“智”、党建+改革融“力”、党建+治理融“合”、党建+队伍融“情”的“五融”活动,围绕人民法庭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纪律作风、司法为民、办案质效五方面实行党建点评积分量化管理,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的案件政治效果研判机制,有效发挥政治建设统领作用。

二是突出司法服务政治功能。推动建设政法委统揽下整合信访、司法、公安、法院等职能的实体化综治中心,围绕两委换届法律培训、征地拆迁指导、村级合同规范开展司法保障专项活动,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85条,把法庭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全过程。

三是突出党的领导组织优势。按照“组织有架构、活动有场所、运行有制度、实践有载体、创建有品牌”“五有”目标建设29个人民法庭党支部,通过党建共建、“双报到”、志愿服务等形式,与43个基层党组织结对联络。聚焦传承沂蒙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本土红色基因,开展“一法庭一品牌”建设,培育出“崮红法正”、“棠红”等系列法庭党建微品牌。

二、推进“E+巡回”智慧诉服,做优做强便民司法服务网络

一是推行一站式自助服务。全市人民法庭撤销窗口柜台,整建制配置“全流程、跨地域、一站式”诉讼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施“肩并肩帮办式”服务,推动诉前调解、保全鉴定、程序转换、案件移送等“一门清”办理,实现“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推进人民法庭全流程网上办案深度应用,整合12368热线、移动微法院、司法为民APP等诉讼服务平台,为当事人提供风险评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缴费退费、指导帮办等全流程网上诉讼服务。组建38支上门诉讼服务队,创新“周日调解”“夜间法庭”做法,为孤寡老残、困难企业等特殊需求群体,提供点对点服务427次,全面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

二是坚持24小时远程办理。在全市设立“E+巡回法庭”83个,配备移动便携、内外网联、电子签章的智慧审判设备,做到“三必联、六巡回”:偏远山区农村党组织必联、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必联、矛盾易发多发行业组织必联,提供“日常联络、诉讼代办、预警联动、指导民调、完善民约、法治宣传”六项巡回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网上立案、培训咨询、指导调解、巡回开庭1380件次。

三是开展常态化巡回走访。主动适应群众生产生活节奏,创设“法官热线”等呼叫服务模式,把庭审现场搬到企业车间、农忙地头、棚户区街口和困难群众家中,实现当场立案、线上开庭、即时缴费、立出文书、直接送达,做到“群众哪里有需要,巡回法官就出现在哪里”。坚持巡回审判入户、庭审直播到村、以案说法下乡,选取婚姻家庭、土地承包、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件,采取就地开庭和远程庭审相结合的方式,把普法课堂送到群众身边,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三、推进“全程全链”暖企安商,做优做强县域经济司法保障

一是构建全要素助企服务“三张网”。争取党委统战部门牵头领导,联合12家职能部门、8个行业商会以及区县、镇街,构建四级联动“组织网”;建设助企工作室、“苗苗涉企联调中心”,建立起由相关职能部门入驻、选派法官负责指导、助企服务队人才支撑的要素整合“资源网”;根据工作职能,对牵头单位助企职责进行明确,法院牵头协调相应职能部门诉外化解企业之间纠纷,形成职责清晰“责任网”。

二是顺畅全链条解纷助企“三机制”。强化事前纠纷快速化解机制,与市企业家联合会、中小企业商会联合开展“无讼企业”创建活动,建立“专线+专网+专窗+专人+专门机制”的“五专”服务模式,整合人社、住建、税务、工信等各方力量,实行涉企纠纷五调联动;强化事中联合会商调研机制,围绕涉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企业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实行“半月一会商、一季一分析”;强化事后宣传推广推介机制,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不断推广应用工作室助企方式。

三是明晰全流程精准服务“三规范”。创新E助企服务平台,“清单式”规范发布缴税纳税、社会保险、合同签定、企业开办等20余项助企政策信息,“点单式”规范开展“送教上门”个性化法治培训,“订单式”规范实施重点行业法律风险管控,制定印发泵类、耐火材料行业等法律风险防控手册,打造服务企业闭环管理新模式。

四、推进“四联共治”解纷体系,做优做强参与社会治理模式

一是推动与党委政府联治。自主研发“诉源信息平台”,探索以“诉讼主体”为核心的“万人成讼率”指标计算体系,为党委综治考核通报提供数据支撑,以小数据撬动镇办、部门协同治理大效能。推动建立纵向直通“镇办—村居—网格”、横向联通“派出所、司法所、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线索归集、联席会商、分流转办、信息共享功能。

二是推动与村居网格联动。依托“美家超市”积分制管理、乡村治理“八小工程”“红色物业”等自治模式,扎实推进“无讼村(社区)”建设。推行“一镇街一法官”“一村居一站点”,通过法庭干警和村居干部、名人乡贤、两代表一委员、驻村法律顾问、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互助共建,培养法治带头人、规范村规民约,实现基层自治与法治思维、德治方式有机结合。

三是推动与行业组织联处。实行“立案吹哨、部门联动”,对商品房销售、物业、信用卡、金融借款等8类常见涉众型纠纷,建立“立案预警研判—镇街行业联动—法官现场调处”的“行业·板块”治理模式,指导规范合同行为、重塑行业规则、加强自我管理,推进行业性风险前端治理和类型化纠纷批量化解。

四是推动与社会力量联建。积极整合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中小企业商会以及人民调解员、群团组织、律师、志愿者、名人乡贤等社会力量,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微单元”和神经末梢。在调解取证、送达保全、协助执行等领域,大力推广公证、仲裁参与治理机制,积极鼓励选择公证、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五、推进“调裁主导”办案模式,做优做强基层审判运行机制

一是强化全流程调解理念。立足人民法庭功能定位,探索形成“调解为主、速裁支撑、精审兜底”的审判运行机制。发放人民调解劝导书、诉讼风险告知书,落实先行调解考核激励手段,全市人民法庭民事案件调撤率达66.99%。整合应用多元调解资源,全市人民法庭入驻特邀调解组织40个、特邀调解员655名,开展委派调解、委托调解11392次。创新“一案一群聊”异步调解模式,足不出户、全天候完成在线举证、质证、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今年以来,共在线调解12234次、有效化解案件7988件。

二是大力实施繁简分流改革。在人民法庭设立速裁团队52个,配备辅助人员177名、专职调解员85名,超过70%的案件以速裁快审方式结案。推广设立家事法官工作室,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一体化办理,家事纠纷调撤率为61.53%。

三是加大简易程序、小额程序应用力度。大力推广无书记员庭审、电子卷宗存档、要素式庭审、表格式文书应用,有效推进人民法庭办案提速增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