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红色赋能 全力打造科技发展人才强引擎
周村区
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带科建,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推进党管人才在基层落地生根,周村区突出政治引领、强化组织支撑、聚焦党管人才,狠抓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和科技科普人才吸纳等工作,开创了具有周村特色的人才融合发展新模式,得到了中科协和省市科协的高度肯定。2021年5月,周村区“政治引领凝聚科技人才改革创新夯实基层基础”的经验做法被收录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交流材料》中编发推广,今年7月“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开创新时代“党管人才”融合发展周村新模式”入选为全省科协系统“百项典型好案例”。
一、坚持先行先试,强化组织支撑,健全完善纵横交织的科协基层组织体系。近年来,周村区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科协系统的固本强基之策,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扩大有效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科协组织体系,不断夯实基层科协的组织基础。一是率先在区镇层面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2018年7月,区科协被省、市科协确定为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第一批试点单位,9月在全市率先下发《关于印发<做好周村区镇、街道科协组织成立和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0月在全市率先完成镇(街道)科协组织的建立。二是率先在教育、卫健、农业等“三长”系统建立科协组织。积极对接区教体局、卫健局和农业农村局,按照“先机关后下属单位”的原则,指导三大系统机关先行成立科协组织,并在各下属单位全面推开。截至今年1月,全区25个中小学校、10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部成立科协组织,500余名优秀“三长”科技人才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任职,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教育、卫健和农业三大系统科协组织建设全覆盖。三是科协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2021年6月,借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之际,在全区175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科协组织。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3个区直部门科协、8个镇(街道)科协、15家企业科协、25家学校科协、10家医院科协和175个村(社区)科协,全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区、镇、村(社区)三级纵向体系建设,教育、卫健、农业三大系统横向覆盖的科协基层组织网络体系。
二、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政治引领,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周村区坚持延长工作手臂,以团结吸纳“三长”为代表的“关键人物”为突破口,充分吸纳“三长”进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科协组织机构,不断夯实基层科协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升工作影响,释放组织活力。一是强班子、扩队伍,率先建立“和合融通”新机制。2018年底镇(街道)科协建立时,24名优秀“三长”进入镇(街道)科协领导机构,吸纳“三长”等各类能人57人。2020年12月,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区县科协换届工作,创新性地从驻周院(校)和区级科技创新明星企业中聘请7名专家型科技人才和3名德高望重、研发原创型科技工作者代表为区科协名誉副主席,区科协全委会委员由原来的17人扩大为45人,新增设常务委员会,常委27人、兼职副主席9人、挂职副主席1人,区科协班子领导力空前强大,影响力明显增强,具有周村特色的科协“和合融通”的朋友圈显著扩大。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2021年2月,区科协抢抓村(社区)“两委”换届机遇,争取组织部门支持将推进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纳入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推进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和做好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推进并实现了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入选村(社区)“两委”班子。新当选的823名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科技人才540人,占总人数的65.62%;城市社区实用人才192人,占总人数的23.33%。175个村(社区)科协中,有120名村(社区)书记、主任担任科协主席,夯实了基层科协组织力量,推动了党管人才工作在基层组织的落地落实。三是激励广大科技科普人才创新争先、自立自强。连续六年,联合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科技局开展“最美科技(科普)工作者(创新团队)”选树宣传活动,从全区各行各业共选树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服务发展的“最美科技(科普)工作者”92名、“科技创新团队”31个,推荐5人入选全市“最美(优秀)科技工作者”及提名奖,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全部纳入组织视野。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大班子领导每年走访慰问“最美”代表,在科协系统和媒体上广泛报道“最美”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搭建平台,深化创新驱动,以人才优势全面助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周村区积极找准基层科协的职责定位和使命目标,自觉融入全区工作大局,团结引领以“三长”为代表的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科普工作者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全力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助力助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为“三长”人才作用发挥构筑新平台。目前全区各区直部门、镇办、村(社区)、学校、医院和企业等科协组织共吸纳中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各类科技科普工作者5800余人,其中16人入选市级以上科普专家,1人入选“2021年‘科创中国’山东省企业创新达人标兵(科学家组)”,全区科技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出台了《周村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会(全委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试行)》《周村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联席会议制度(试行)》,为“三长”发挥在科技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提供了制度遵循,亦为校(院)城(企)深度融合、互惠合作搭建了平台。二是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彰显了新作为。抓住入围首批山东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试点单位契机,连续多年举办“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专家周村行”活动,成功促成区政府、区委组织部以及唐庄农产品合作社等3家委员单位与山东农学会及所属学会签署《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助力“四雁竞飞”工程战略合作协议》等,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基层党建工程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先后有全省玫瑰加工领域首家博士科研工作站成功落户我区,1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精准服务1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办“山东科学大讲堂”举办4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专题培训班”,8次邀请省农科专家到企业、村(社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成功助力我区黑小麦、树莓等产业发展。2022年以来,成功促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浙江大学山东工研院协同创新中心与我区大力矿机、才聚电子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三是“三长”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三长”人才日益成为推动周村科技科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卫健系统科协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助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各中小学校校长和科技辅导员,依托科协组织和科普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科普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全区青少年科技科普水平不断提高。以王洞村、平楼村等为代表的各村党支部书记、科协主席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黑小麦、水果玉米等高效生态农业,成为本地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助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模范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