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动态

【“十大创新”案例③】淄博市创新建立“劳模工匠学院” 打造多层次立体化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发布日期: 2022-09-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淄博市创新建立“劳模工匠学院”打造多层次立体化产业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淄博市总工会

淄博市围绕推动老工业城市产业振兴,创新建立“劳模工匠学院”,构建起技能培训、人才孵化、激发创新一体化工作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工会系统共培训13.3万名产业工人,帮助7000余名产业工人提升学历或技能等级。

一、全方位打造技能人才培育“新阵地”。一是健全组织架构。依托淄博职业学院等六所驻淄院校,打造淄博市“劳模工匠学院”,实行实体化运作。“劳模工匠学院”由市总工会主席兼任院长,各职业学院分别任命一名副校长兼任副院长,设立秘书处、教学管理部、技能培训部、学历教育部等7个部门。二是健优运行机制。制订“劳模工匠学院”章程,明确机构职能、培养目标、办学任务、运行机制。实行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发展规划、培训计划等重大事项。定期召开学院院务会(院长办公会),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三是建强培训力量。精准对接绿色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特色纺织、轻工、陶瓷琉璃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四强”产业,设置了124个专业,配备了957名教师,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

二、全要素构建技能人才培育“新格局”。依托“劳模工匠学院”,探索“政府+工会+院校+企业+市场”合作机制,创新推行“五联六式九促”产业工人终身培训模式。(一)实行五个方面联动。一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向联合”,实行送教进企与引训入校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理论老师和实践师傅“双师联力”,对新入职技能岗位职工,由企业指定一名技能师傅,“劳模工匠学院”指定一名理论指导老师,通过“双师带徒”,提高职工理论和实践水平。三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双线联动”,线上设立职工技能学习“云课堂”,线下利用实训基地,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四是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成果评比“双赛联创”,通过举办全员创新企业选树活动和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促进职工创新成果培育转化。五是劳模工作室与专家工作室“双室联手”,在“劳模工匠学院”设立劳模(金牌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将劳模工匠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带到课堂;鼓励学院教师、专家到企业设立工作室,帮助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二)建立六种培训方式。一是“订单式”培训,建立全市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发展需求库,根据企业及职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上门式”培训,开展“送培训”下基层、进企业活动,把“培训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班组。三是“孵化式”培训,通过各级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在“劳模工匠学院”开设的创新工作室,带动孵化出更多“工匠型”人才。四是“套餐式”培训,根据每一位职工的岗位及所属工种,量身定制系统的培训计划,实现“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五是“自助式”培训,线上开设多种专题培训班,职工按需自主选择上线听课。六是“交流式”培训,组织技术骨干定期开展产业(行业)性技术交流会,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本行业技术难题。(三)出台九条激励措施。制定出台发放经费补贴、免费提供培训阵地等九条激励措施,提高企业自主培训、职工主动参训积极性。如,职工参加线上学习培训,可通过学分换学费的办法,由工会向职工发放学习补贴。

三、全路径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新通道”。一是以竞赛竞争促进技能提升。广泛开展“深化产业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百万职工争先创优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在交流比拼中促进技术工人技能提升。今年以来,先后举办了30余项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大赛,参加人员6000余人。二是以宣传宣讲弘扬劳模精神。成立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讲好劳模工匠故事。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宣讲活动300余场次,覆盖15万人。三是以评价评优激活发展引擎。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职称评定与技能评级政策屏障,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实行技能和待遇挂钩保障制度,开展企业自主评价、特级技师评定,开辟优秀技工晋升通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