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典型

市人社局建设“就在淄博”人社服务站 打造不断线、在身边就业公共服务新模式

发布日期: 2023-11-24 19:19:41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以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为统领,创新打造一批“就在淄博”人社服务站,推进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实现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到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相关经验在全省“社区微业”推进会上交流推介并得到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涛批示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媒体刊发淄博市相关做法。首批92家服务站已发布岗位近4万个次,帮助超1.3万人实现就业。

一、精准落子,提升服务体系支撑力。淄博市注重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构建多元化、现代化、专业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品质,促进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一)打造“家门口”服务站点。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灵活设置原则,在镇(街道)、村(社区)、产业园、商圈、银行等场景建设各具特色的人社服务站。在商圈、银行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聚集区,加大惠企便民政策推介、办理力度,强化创业全过程服务管理。在镇、村等劳动者密集区,全天候发布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政策信息,跟踪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促进实现就业。(二)组建“铁脚板”服务队伍。整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公益岗组成“铁脚板”就业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搜集居民就业需求。开发城乡公益岗人社服务专员,举办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基层工作力量。(三)完善“标准化”服务规范。坚持“市级指导+区县特色”,梳理下沉71项人社业务事项,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设施、统一服务标准,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求职招聘、就业援助、权益维护等日常就业服务和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等专业指导,在小站点实现人社服务全链条、总集成。

二、改革创新,增强服务赋能内驱力。用数据支撑精准化就业管理和便捷化就业服务,建设数字化赋能就业工作模式,使就业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均等可及。(一)创建“数据+上门”服务模式。通过就业服务数据库精准筛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分发推送给属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网格员上门走访,为其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等就业帮扶。(二)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打造“鲁C零工”服务平台,做好群众就业需求登记,常态化摸排辖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岗位库”和“求职库”,动态更新岗位、政策、培训三张清单。线下,定期开展“人社服务进社区”,举办家门口“就业集市”“招聘夜市”等活动,为周边商户和求职者搭建“急招即来”零工平台,开通灵活就业找岗“直通车”。(三)提供“创新+传统”就业服务。开发“社区微业”,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提升社区就业消纳力。既有适合青年、宝妈等群体的抖音小站创业直播、布艺堆画制作等岗位,也提供适合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小修小补”便民小屋、帮厨、保洁员等岗位。高青县创新打造“下楼上班、下班上楼”就近就业的“共富工坊”新形态,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三、精准施策,提升服务项目承载力。聚焦就业服务精准化、便捷化不强问题,构建就业创业精准帮扶机制。(一)坚持弱有所扶。创新实施“五色分类管理法”,对长期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领取失业金人员、新增登记失业人员、社区其他需要就业、再就业人员等五类群体,按照就业需求迫切程度分为红、橙、黄、蓝、绿五类等级,分类开展个性化援助、岗位推送、择业引导等服务,已帮扶失业人员2.8万人次、服务企业3500余家次。(二)坚持需有所应。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携手,实施就业公益创投项目,利用社区公共资源“换”市场化服务,引进穿戴甲、假睫毛制作、数据标注等项目,今年以来已有7500余人次实现社区就业。(三)坚持创有所助。实施“创业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依托服务站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咨询等服务活动,征集投资少、门槛低的小餐饮、小百货、小手工等“微创业”项目,发布创业项目“白名单”,推送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今年以来全年开展创业活动140余场,帮扶7600余人创业。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