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思维”暨“共同富裕”案例⑧】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 |
|||
|
|||
行走的医生 流动的医院 ——淄川区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淄川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全民健康既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困扰和牵挂的难题。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淄川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有解思维”解码破题,积极探索完善山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开展了“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模式,通过设置医疗服务点、服务车等措施,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切实打通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探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创造了经验、趟出了路子。“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团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山东省勇于创新奖。 一、突出“方便”群众,实现医疗服务点设置全覆盖。以西河镇罗圈峪村为例,全村常住人口130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31%,慢性病病人占22%,因村内没有卫生室,看病就医问题一直是村民们最头疼的事。平时村里人看病拿药,需要到很远的卫生院或临近的梨峪口村卫生室,年轻村民还可以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年龄大且儿女不在身边的,只能托村民帮忙或想办法搭车去。很多村民觉得太折腾,往往会选择靠着熬着,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尤其是一些大病患者,很容易延误治疗时机。针对于此,在投资700万元实施514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投资150万元,在70个没有独立卫生室的空白村全部设置医疗服务点,统一整洁环境、制作标牌,配备常用药品和听诊器、血压计等基本医疗设备,安装联网报销设备和智慧医疗网络,使服务点具备了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医保报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功能,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管,确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 二、做实“精准”服务,实现日常巡诊工作全覆盖常态化。“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队伍以卫生院医务人员为主,乡村医生和“第一村医”作为补充,坚持每5天巡诊一次,为群众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初步诊治。各医疗服务点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及时更换健康教育信息,在信息公开栏张贴医务人员姓名、电话、巡诊时间等内容,确保村内所有百姓都能随时联系到医务人员。突出重点人群精准化医疗服务,分别编制了70处医疗服务点常住居民、高血压患者和Ⅱ型糖尿病患者、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花名册,对患病人群建立患病情况和服药情况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巡诊人员了解掌握村内患者情况,提高服务效率。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实施严格管控期间,由于各村道路封闭,及时调整服务方式,5天一次的巡诊工作由面对面随访转为电话随访,对照人员台账,有针对性地对慢性病人员、老年人等重点人员进行电话随访,及时更新记录、登记在册,及时将日常用药送到不能出门的百姓手中,巡诊和送医送药没有因疫情而中断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派出16940人次到医疗服务点开展巡诊服务,开展电话巡诊9395人次,为6106人提供上门送医送药服务。 三、强化“机动”保障,实现医疗服务车巡回全覆盖。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地域因素,投资425万元,为太河、西河两个镇偏远山区的6处卫生院各配备2辆、共12辆医疗服务车,为其他13处卫生院各配备1辆医疗服务车,共配备25辆。镇卫生院调配巡诊医生和护理人员,随车配备折叠担架、医疗设备柜、氧气瓶、急救箱、心电图机等设备,携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常见病必用药品,统一喷涂“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标识,车身张贴联系电话,以70个卫生室空白村、1.3万名老弱病残人员为主,兼顾其他偏远村和其他人群,提供不间断巡回理疗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员,实行医务人员送医上门服务,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要。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出动巡诊服务车近12301次,服务里程53.03万公里,受益群众15.53万人次。 四、实行“平战”结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在“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行动中,淄川区坚持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分布在全区13个镇办的25辆巡回医疗服务车作为应急储备,平时用于医疗服务点的巡诊,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进入战时状态,随时转换为救护车,迅速开展应急救援。比如,在抗击“利奇马”台风过程中,淄川区太河镇受灾严重,道路大面积损毁,通讯与外界失去联系,部署在太河镇的6辆医疗服务车第一时间转换为救援车,投入抢险自救中,累计安置转移受灾群众3500余名。再如,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25辆巡回医疗服务车迅速转换为救护车、转运车,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将发热病人、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转运至发热门诊或集中隔离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染危险,疫情期间累计转运各类人员1500余人次,成为疫情防控中转运救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推动资源“下沉”,助力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淄川区以“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行动为依托,在贫困“空白村”全部设立服务点,实现31个省定贫困村医疗服务全覆盖,对全区2万余名贫困人口开展入户家庭医生签约、随访服务。建立以区医院和区中医院为首、辐射乡镇卫生院的两个医疗共同体,通过区级专家大夫跟车随诊、到村卫生室和医疗服务点坐诊等多种方式,促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做到医疗服务更专业,群众就医更方便。以智慧医疗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行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就诊“零等待”、诊疗信息共享等服务,让偏远山区群众共享“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将第五、六批74名“第一村医”全部派驻贫困村和薄弱村,编入巡诊小队,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确保偏远乡村特别是贫困“空白村”的百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开展健康扶贫3.9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随访8.2万人次,健康宣教10万人次。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