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动态

【“有解思维”暨“共同富裕”案例㉔】“云”端共享文化浸润之美

发布日期: 2023-03-24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云”端共享文化浸润之美

——淄川区打造“淄川文化云”品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淄川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力量和关键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近年来,淄川区把文化作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工程——“淄川文化云”,转变供给方式、优化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效,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精准”,有效满足了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要,不断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相关经验被列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先后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中国改革年鉴·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一、打造“互联网+文化”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上云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淄川文化云”,融通线上与线下,汇集全区200余个文化场馆资源、500多位志愿教师,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志愿者招募、文艺演出、文化培训、非遗(文博)展览、文化信息等功能为一体,把全区范围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信息发布,为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平台窗口。群众只需登录这朵“云”,就可以访问文体场馆、预约文体培训、开展文化交流,享受“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淄川文化云”将原来零散分布的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师资力量整合于一个数据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文化活动参与渠道,覆盖全区13个镇办、446个行政村(社区),让全区城乡群众可以非常便利的在居住地附近开展文化活动,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文化培训。自运行以来,平台年均组织培训5万余课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增强了全区文化发展活力,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

    二、完善城乡“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公共文化阵地“接地气”。按照“均衡”和“全覆盖”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广大城乡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区级层面,每年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平台运营,增设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投资新建区文化中心、体育公园,包含一系列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目前,2处体育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3.85亿元的区文体中心稳步推进。在镇村层面,重点抓好镇办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投资820万元,新建、提升镇综合文化站6家、村文化服务中心333处、文化广场490个。同时,还利用学校操场、企业房屋、农村场院等因地制宜地开辟文化活动场所,鼓励中小学校操场错时开放,整合有条件的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设立“文化云”培训场所23处,完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了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淄川文化云”平台自运行以来,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累计培训群众75万余人次,城乡居民共享文体惠民丰硕成果,淄川区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测评排名连年稳步提升。

    三、整合优质文化资源,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精准”。以“淄川文化云”为载体,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突出思想引领。整合基层文化宣传思想阵地,创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牢牢把握了思想文化阵地的主导权、话语权。注重技能培训。实际工作中,广大群众对于技能性的文化培训需求十分强烈。为此,“淄川文化云”中设置书画、摄影、舞蹈、戏曲等40多个门类的“基础课程”。特别是针对农民及偏远地区群众,积极开展刺绣、编织等公益培训,为脱贫群众致富提供有力支持。推行定制服务。在“淄川文化云”设置“百姓点单”课程,供群众及时反馈需求,经过及时梳理汇总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专业教师前往授课,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加强活动引导。“淄川文化云”平台定期集中发布全区各类文体活动安排,实时推送送戏下乡、新春戏会、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等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信息,群众可以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各取所需,及时参与。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文化需求和爱好,开辟“绿色通道”,及时掌握百姓对文化生活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自“淄川文化云”平台运行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大幅提高,培训课程报名率达89.6%,居民实际参与率达95.4%,基层机构设施利用率达63.2%,切实实现政府对文化服务的精准投放。

    四、完善工作保障、争取群众支持,形成文化发展共建共享新格局。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也离不开群众和社会的参与支持。在强化保障方面,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镇办综合文化站功能,定岗定责,镇办设立文化办公室,配备站长1名、工作人员1—2名。同时,每个村居配备文化管理员1名,负责“文化云”运行工作。对淄川博物馆、体育公园等文体场馆,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日常管护,确保正常运行。先后组织开展了新春文化系列活动、社区广场艺术节、“热土欢歌”系列活动、老年艺术节等各级各类活动。在依靠群众方面,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淄川文化云”志愿教师,目前,已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以及老教师、老艺人、民间艺术家中招募500名文化志愿者形成教师资源库。同时,各类社会志愿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目前已有近1000人的志愿者活跃在体育公园、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参与设施管护和秩序维护。“淄川文化云”整合公益性文化单位、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等主体广泛参与,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扩大领域开放、规范行业准入、明确扶持政策、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更加多元化。依托“淄川文化云”,淄川区盘活现有文化消费资源,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转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