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思维”暨“共同富裕”案例 ㉕】小城里的“生态圈” 打造沿黄“慢生活” |
|||
|
|||
小城里的“生态圈” 打造沿黄“慢生活” 高青县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次作出部署,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青县创造性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聚焦破解引黄灌渠沉沙池的盐碱涝沙难题,坚持生态修复“破局”、生态产业“开路”、生态文化“架桥”,打造形成黄河流域第一座湿地国际慢城,实现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机融合。相关做法入选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做法,获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以生态修复“破局”,变“盐碱涝沙”为“世界名片”。一是创新思路,将黄河湿地修复和国际慢城理念相结合。锚定国际慢城“持续、健康、生态”发展理念与黄河湿地修复价值的耦合性,依托高青湿地毗邻黄河、工业企业对环境干扰少等优势,将发展综合性慢生活体验区作为湿地生态修复开发的主攻方向,切实打破黄河沿线生态资源开发同质化难题。湿地公园规划建成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2019年,高青县被国际慢城联盟接收为正式成员,成为黄河流域第一座湿地国际慢城。二是创新路径,探索尊重原生态自然肌理的修复模式。实施“绿化行动”,以保持原本地形地貌和环境特质为原则,积极推进土壤修复,进行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完成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绿道20公里,拥有树木100余种3万余株,绿化率达85%以上,PM2.5常年保持在个位数,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常年达1—4万个,已形成天然氧吧。实施“净化行动”,以纯生态、近自然为建设宗旨,保留湿地自然形态,先后疏浚治理河道3000米,恢复湿地4000亩,常年保持核心区水面面积近10000亩,水质达到二类标准。实施“筑巢行动”,建设生态保育区,科学划定封育范围,大力开展爱鸟护鸟育鸟行动,为鸟类提供了充分的栖息和生存空间。目前,已吸引震旦鸦雀、天鹅、中华秋沙鸭等100多种鸟类驻足慢城,是黄河之畔鸟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的湿地之一。三是创新施策,开辟在险工区建风景区的先例。安澜湾位于湿地慢城源头,是一处因黄河水流直接冲刷堤坝根基而形成的险工区,因生态系统薄弱、存在安全风险,长期以来是旅游开发的“禁地”。高青县强化“有解思维”,积极加强与上对接,坚持“不破坏防汛设施、不作任何取土施工,不发生安全事故”三项基本原则,通过修复植被、加固堤坝等有效措施,成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认可,开辟了在黄河险工区建设风景区的先河。同时,依托湿地慢城构建沿河公园,建成五大休闲广场的带状观光体系,实现了黄河防洪、湿地生态、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获评“全省最受欢迎的研学游目的地”。 二、以生态产业“开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一是探索村庄景区化发展模式。以湿地慢城修复为中心,探索“景村融合”新范式,扎实推动周边乡村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打造形成一批凸显湿地元素和文化底蕴的乡村景区,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财富,推动宜居宜业宜游高质量乡村建设。以湿地慢城周边的蓑衣樊村为例,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发展餐饮民宿、实地泛舟、稻田钓蟹等重点项目,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0.8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3万元,蓑衣樊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乡村”。二是探索产业特色化发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业”格局,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乡村产业聚集区,带动形成黄河鱼馆街、清水龙虾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龙头。通过开办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各自为战”的散点农业产品纳入“联合作战”模式,依托15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带动农副产品向文旅产品转化,开发出高青大米、高青西红柿等一批远近驰名、广受好评的特色商品,全力打响高青农创品牌。三是探索农文旅复合化发展模式。以湿地慢城建设为契机,积极吸引重大项目落户高青,招引投资30亿元建设天鹅湖罗曼园、32亿元建设伟光汇通文旅康养项目,带动形成以湿地慢城为中心,艾李湖生态保护区、安澜湾休闲度假区、慢享乡村集聚区、温泉养生养老区、天鹅湖罗曼园组成的综合性文旅大片区,打造集生态宜居、观光旅游、旅拍摄影、康体养生等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园,构建出湿地慢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以生态文化“架桥”,变“一枝独秀”为“百花满园”。一是创新黄河文化交流互鉴模式。以湿地慢城为载体,加强与沿黄城市对接合作,承办“中国黄河旅游大会”,来自青海、宁夏、内蒙古等沿黄九省100余个区(县、旗)参加活动,搭建起黄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湿地慢城举办“大河泱泱·盛世安澜——黄河文史资料暨黄河碑刻拓片展”“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文化主题展”等各类黄河文化主题展览活动,2022年接待观众、研学游客50余万人次,成为黄河文化推广的窗口阵地。二是探索节庆宣传推介路径。依托湿地慢城的黄河生态、历史文化、农业资源,创新打出宣传推介“组合拳”,举办“山东黄河生态旅游季”“山东高青黄河踏青季”“夜卧安澜听黄河——高青帐篷露营季”“山东高青清水龙虾节”等,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传播黄河风情、风光、风景、风俗,“万里黄河最高青”的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2022年,节庆活动吸引游客80余万人次,带动收入1.7亿元。三是打造黄河文化展示平台。整合慢城湿地、黄河文化场馆、城市公园等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推出“文明探源”研学游、“大河风光”湿地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活力生态、产业人文、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高青黄河文化“汇客厅”,有效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力度。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布局“黄河自然风光”“黄河特色农产品”“黄河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变迁”四大主题的艺术作品15部,通过微电影、情景剧、歌曲、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黄河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让黄河文化可听、可看、可秀、可唱、可品。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