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经开区探索“1337”工作法打造“如康家园”党建品牌 |
|||
|
|||
近年来,为切实提高残疾人共享公共服务水平,淄博经开区探索建立“党建引领 聚力如康 共享阳光”工作体系,积极打造“1337”工作法,即坚持一个中心目标,深化三种运营模式,打造三级联动机制,强化七项保障措施,真正把“如康家园”建设成为能造血、可持续的残疾人之家。 一、坚持“一个”中心,推动发展多维度。实现共同富裕是“如康家园”的最高目标。淄博经开区始终坚持“打通残疾人共同富裕‘最后一公里’”这一中心任务,在夯实“如康家园”规范化长效运营基础上,促进“如康家园”提档升级,推动精准化、特色化、常态化、专业化、市场化多维度发展。 二、深化“三种”运营,促进价值新提升。在抓好日间照料、社区康复、辅助性就业等基础性服务基础之上,创新运营模式,植入亮点项目,突出服务特色。一是政策输血,以“老”助残。南定镇“如康家园”将长者食堂、社区养老、残疾人之家融为一体,打造形成集辅助性就业、志愿助残、惠残业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生综合体。二是医养结合,以“医”助残。傅家镇“如康家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资源,注入医疗巡诊,提供长期护理险和居家照护服务。三是政企共建,以“企”助残。沣水镇“如康家园”实行“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借助企业经营特色,吸纳残疾人就业,培育残疾人艺术从业者,帮助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就业保障。 三、打造“三级”联动,激发助残新动能。推动“党建引领 聚力如康 共享阳光”创新型试点工作落地,积极对上争取,创新打造区、镇、村(居)三级联动机制。一是政策依托,规范建设运营。严格标准功能,按照“六个有”标准,结合基层实际基础条件出发,融入当地生活圈,实现残疾人便利,同时注重品牌化打造,实现镇级全覆盖。二是基层落实,责任帮扶到底。凝聚基层党建力量,层层压实落实责任。各镇党委与辖区内“如康家园”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并认领挂包残疾人,实行“党组织挂包责任制”,延伸帮扶服务触角,覆盖到112个村(居),实现覆盖零死角。三是资金保障,稳定扶持政策。根据需求多、资源少的实际,狠抓资金保障,主动靠前服务,加大资金运营补贴力度,缓解“如康家园”长效运营发展压力。四是爱心团队,拓展助残资源。积极引进服务资源和领域,引导社会组织、爱心团队等社会资源和力量加入助残队伍与“如康家园”结对共建,实现多元化投入。五是残疾家庭积极配合,激发助残服务动力。各镇“如康家园”工作人员定期与残疾人家庭联系沟通,关注情绪变化,对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提高参与服务积极性和认同感,实现助残服务残疾人家庭共享共益。 四、强化“七项”保障,开创运营新局面。一是政府主导,提供政策保障。淄博经开区已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用于规范化建设,在“如康家园”建设中实施统一标准化,明确建设标准、服务要求,为建设运营画上“硬杠杠”。二是财政统筹,提供资金保障。率先建立“如康家园”长效运营补贴机制,统筹整合财政资金,从承建规模、承载功能、管理服务等方面,对验收合格的“如康家园”,每处发放市区两级一次性补贴各5万元,调动建设工作积极性,保障“如康家园”规范化运营。三是典范效应,提供激励保障。建立“如康家园”示范基地评选机制,对“如康家园”实行动态管理,通过26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赋分,从高到低划分5个等级,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评定。结合综合考评,每年度评选1家示范基地,给予其发放5万元资金补贴,激励带头示范。四是外力叠加,提供资源保障。发挥社会助残联盟示范作用,吸引地方商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帮扶共建,支持“如康家园”的宣传、运营,每年利用“99公益日”网络募捐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项目公益募捐活动,2023年度线上线下共募集资金22万余元,位居全市第一,全部用于“如康家园”建设运营。五是业务融合,提供功能保障。打造输血工程,根据各镇各处“如康家园”实际,因地制宜,植入特色服务,培育适合长效运营发展的亮点项目,将场地、人员、资源等利益最大化,实现造血功能,为长效运营奠定基础。六是主动靠前,提供组织保障。将“党建引领”服务品牌与帮扶结对残疾人纳入村(居)年度重点工作,争取辅助性就业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将文明村居评选与扶残助残工作相结合,助力“如康家园”高效运营。七是规范专业,提供服务保障。将“如康家园”的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中,从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与年度评级挂钩。残疾人家庭可对服务质量、态度、内容等全过程进行打分,以优质服务叩开“幸福之门”,实现机构—政府—家庭三方受益共赢,真正达到“服务一人、解放一家”的效果。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